欢 迎 您 到 周 都 来 聚 能 量 · 品 生 活

刘伯承元帅生平简介


刘伯承元帅是中国人民的伟大战士,中国共产党的优秀党员,中国人民解放军的缔造者之一,是伟大的无产阶级革命家、军事家、马克思主义军事理论家。


刘伯承又名明昭,1892年12月4日出生在重庆市开州区(原四川省开县)赵家场周都村张家坝刘家院子一户农民家庭里。父亲刘文炳是赵家场一带有名的“泥腿文人”,母亲周寅香是位勤劳善良的农村妇女。刘伯承自幼勤奋好学,5岁进私塾,受教于启蒙老师任贤书,刘伯承跟他学习了六年。


1905年,刘伯承考入开县高等小学堂,第二年又考入夔府官立中学。后因父亲病故,家庭经济困难而被迫辍学,回乡务农。1911年10月10日辛亥革命爆发,他胸怀“大丈夫当仗剑拯民于水火”的雄心壮志,于12月到万县,参加了反清学生军,从此开始了戎马一生。


在孙中山领导的辛亥革命和讨袁、护国、护法的硝烟中,刘伯承骁勇善战,足智多谋,成为“手执青锋卫共和”的英勇斗士和“川中名将”。1916年3月20日,他率部血战丰都,右眼受伤,眼部手术中为保护脑神经拒绝使用麻醉药而被誉为“军神”。


1926年5月,刘伯承加入中国共产党,组织和领导了泸顺起义,1927年8月1日,参与领导了震惊中外的南昌起义。

南昌起义后,他赴苏联伏龙芝军事学院学习深造。1930年7月,刘伯承秘密回国先后担任了中央军委参谋长、红军总参谋长。1933年2月,协助周恩来、朱德指挥红军取得了第四次反“围剿”的胜利。


1934年10月,中央红军被迫实行战略转移,开始了艰苦卓绝的二万五千里长征。刘伯承首先担起殿后的重任,后勇任先遣司令,在突破乌江、智取遵义、四渡赤水、巧渡金沙江、强渡大渡河等战役中,襄助军委,运筹帷幄,战胜强敌屡建奇功;在通过凉山彝族区时,他与小叶丹“彝海结盟”,被传为民族团结史上的佳话。


1937年抗日战争爆发,他率领八路军一二九师出师抗日,挺进太行山,转战华北敌后,组织人民游击作战,建立晋冀鲁豫根据地,同日本侵略军进行了八年艰苦卓绝的斗争,为抗日战争和世界反法西斯战争的胜利作出了重要贡献。


在1945年至1949年解放战争波澜壮阔的战场上,刘伯承先后任中原军区司令员和第二野战军司令员。在1947年率领十万大军强渡黄河,挺进中原,千里跃进大别山,构成了我军战略反攻的光辉篇章。在上党、平汉、淮海、渡江和进军解放大西南战役中,表现出了卓越的战略眼光和军事才能。他高超的指挥艺术、作战谋略及其军事理论是毛泽东军事思想的重要组成部分。


建国以后,刘伯承任西南军政委员会主席,后主动请缨创办军事学院。从1954年起,又先后担任了人民革命军事委员会副主席、国防委员会副主席、全国人大常委会副委员长、中共中央政治局委员、中共中央军委副主席等党和国家、军队的重要领导职务。他为我军的正规化现代化建设,为我国的国防建设和社会主义建设作出了新的重大贡献。


刘伯承元帅自奉俭薄,廉洁奉公,不仅自己身体力行,而且对家属子女和亲朋故旧也严格要求。他的革命家风誉满神州。

1986年10月7日,刘伯承同志因病于北京逝世,享年94岁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