周都二字听起来洋气,却是开州一个村庄的名字。我的印象中,她和其他村庄相比,长相并不出众,不过更有特点。先从地理位置上讲,周都村离场镇很近,仅相隔一条浦里,村民上街赶场得经过一座窄窄的木板桥。
脚踩在桥上,桥身摇晃个不停,每走一步都胆战心惊,稍不留神就掉进水里。遇到涨洪水,出行工具就换成颠簸的小木船,水再涨高一点,木船只能停航。上中学后,我读到李白的《蜀道难》,脑子里反复出现当年周都村人小心翼翼过桥的场景。小时候听大人讲,周都村的土地是红色的,这是她的另一特点。在村子半山腰上,伫立着一栋青瓦土墙、半边茅屋的渝东传统三合院。130余年前,刘伯承元帅诞生在这栋普通农舍里。他在屋前栽种了一棵黄葛树,常坐在树下勤奋读书。
20世纪90年代,浦里河上已修建了一座承载着历史和文化的宏伟大桥,名为“刘帅大桥”。从桥上步行几分钟就到了周都村,再走一段坑坑洼洼的土路就到了同学春的家。春的父亲乐滋滋地说,春从小受刘帅精神的激励和影响,最爱坐在黄葛树下刻苦学习。班主任夸春的身上流淌着红色基因。那是我第一次听说“红色基因”这个词,那片土地在我心里也有了别样的意义。
春从师范毕业后回到周都村当上了“孩子王”,他经常给班里的学生讲述刘帅年少时勤耕苦读,立志“拯民于水火”的故事。他在那所村校执教多年,家里的泥土房也翻修成一楼一底的砖房,村里的土路大多已硬化,摩托车能直接骑到他家门前。
“全国爱国主义教育示范基地”“国家国防教育示范基地”“国家重点文物保护单位”“国家4A级旅游景区”…… 刘帅故居的名片越来越响,周都村的知名度也越来越高。
今年以来,周都二字频频出现在公众的视野里,朋友圈与周都有关的字眼随处可见,新闻媒体更是高度关注。
前不久,村子举办了一场主题为“大地欢歌 乡约四季”的“村晚”,地道的民俗表演、歌舞表演、变脸、魔术等节目精彩纷呈。媒体对晚会进行了现场直播,观看量达200万人次。一个村子竟能承办这样高规格的晚会,让我无比好奇。趁区作协组织去周都村采风的机会,我又一次走进那片土地。
这才多久没来啊,周都村的颜值又有了新提升。村中心广场修建了党建展廊、综治中心、新时代文明实践站、党群服务中心,党史陈列室……文友们东瞧瞧西望望,每到一处都迫不及待地拍照留念。
接待我们的讲解员笑着说:“咱村里值得打卡的地方多着呢。你看乡愁纪念馆里那一幅幅优美图画、那一张张珍贵照片,再看看干净整洁的村道,宽阔的文化广场和一栋栋错落有致的楼房……”
如此赏心悦目的新农村美景。怎不令人流连忘返?工作人员介绍,周都村依托丰富的红色资源,以党建引领助力乡村振兴,正着力建设“红色周都、美丽村庄”。
走进村农村综合服务站,工作人员介绍这是目前重庆范围内规格高、功能配套齐的综合服务站,除销售、展示开州区特色商品、农资化肥和红色旅游产品外,还设立乡村治理积分兑换区、农产品直播带货区等。
我正对积分兑换的方式有些好奇,一位穿红背心的中年男子走进店里,用积分换了大米和食用油。“这是我为村里清扫街道挣来的积分,以后我继续为村庄建设贡献力量。”男子自豪地说。
“刘伯承故居是我们村最大的一笔精神财富,村民在红色精神的传承下,干事讲团结、有闯劲儿,现在产业也发展起来了,老百姓富裕了,前几天重庆市2023年度宜居宜业和美乡村示范村创建名单出炉,咱们周都村上榜了呢!”村领导乐滋滋告诉我们,下一步他们要利用多渠道,让帅乡老百姓的好货在全渝的站点上线,还要争取出渝,卖向全国……
村领导讲得心潮澎湃,我们听得热血沸腾。之后,我在一栋三层小楼房前见到春的母亲,她的头发已花白,却精神饱满。春在城里中学当校长,每个周末都会回到被他称为灵魂栖息地的周都村。他的儿子已上大学,小伙子已表示将来要回到周都村,传承红色基因、赓续红色血脉,为这片土地的发展提供不竭动力。